2013年,可谓是互联网“折腾”年。这厢腾讯微信“跑马圈地”砸钱爽,直击电信运营商;那厢阿里余额宝“风生水起”打击传统金融业;这不,就连小米也按耐不住寂寞“虎视眈眈”预冲击房地产行业。众多传统行业大佬们都有了一种“头顶就要变天了”的恐惧感。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他们不惜重金进入传统领域,以势如破竹之势,在各大传统领域激起千层浪。作为已有20多年历史的网络招聘,一直被看作根本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一个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传统企业。那么,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网络招聘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被互联网颠覆的行业,成为互联网新贵?
黄祯 说: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推动更多的传统行业与互联网通信相融合,进而市场将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最典型的例子:互联网金融人才在今年全面紧缺,各大公司有钱都招不来人。以后智能家电的普及,将出现更多的“互联网电力”、“互联网机械”等复合型人才。传统行业在被互联网化的状态下必将滋生出更多的互联网人,移动互联网的大浪潮下找工作/招人才变的更加随心所欲,“随时、随地、精准、及时、有趣”成为用户的最新需求点。招聘网站APP的开发使用,做到找工作“随时、随地”,将企业、职位、人三者深度挖掘并进行精准匹配,及时通过APP推送给用户,做到职位的“精准、及时”。围绕职业成长推荐相关的学习内容,行家答疑、职业课程学习、职位薪闻热点,做到职业成长的“有趣”。让找工作不再是跳槽时才会做的事情,而是围绕整个职业成长学习,让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传统招聘行业,正在被颠覆中。
2014年1月15日,国外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发布官方公,正式吹响了该公司入华的号角。在整个互联网圈,着实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作为30岁左右的求职者,可能并不了解LinkedIn,但在85后甚至90后的求职者中,Linkedin已经成为很多人每天必上的网站。而且Linkedin早就推出了自己的APP。
跟传统的招聘行业不同的是,Linkedin更强调社交性,它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招聘网站”,而是融合了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特点。在上面不单单可以浏览工作信息,还可以跟你的友邻成为职业伙伴。网站的目的是让注册用户维护他们在商业交往中认识并信任的联系人,这些人被称为“人脉”。用户可以邀请他认识的人成为人脉。这种行为,比一次性的投递简历行为,更吸引用户。
Linkedin在国外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而在中国,90后等年轻群体正逐渐成长为职场生力军,Linkedin入华后,相信在3年之内,必将成为年轻人“社交求职”的首选。这不是危言耸听,许多互联网公司,在招聘时已经将“提供你的Linkedin账号”最为一条筛选条件。
Linkedin它才刚刚入华就引起那么多人侧目关注,谁又会抓住这个契机打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Linkedin呢?
[展开]
温海伦 说:
互联网平台,要怎么做起来,并保证长久的竞争力与发展?关键在于对平台与用户的了解!
淘宝颠覆了传统的商品交易模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简单搜索,简单沟通,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但第二无却是“无处不在”;苹果手机的推出影响了原有的整个手机产业,用户想要时时的用手机完成更多生活内容,不是机会的偶然,而对手机发展的真实了解;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能够覆盖到各行各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产品需要面向世界的必然。
对于互联网招聘也将会迎来新的颠覆性改变,它的关键点在于依靠互联网来实现人才怎么快速找到满意工作,企业如何在满满的简历中筛选适合人才。然现在主体的招聘模式过于陈旧,简单的投递简历等待面试通知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对求职的需求,更多的人会主动的寻求机会包装自己;企业慢慢的与多平台合作组建自己的专属人才库与招聘系统。用户(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越来越强调个性订阅、筛选的需求,希望把复杂的信息简单化,梳理成为自己需求的内容。在这里做出下面几点可能兴起的模式:
1、内推,让熟悉的人推荐比较高效。
从UnderCoverRecruiter的一篇文章(TOP30 SOCIALRECRUITING TOOLS)以及Crunchbase的创业企业融资数据可以看到,国外去年热门的新兴招聘企业(除去Linkedin、Glassdoor等已成功验证的模式),有近1/3是人才关系管理,从数据中可以看到人脉关系推荐会高效、直接于复杂的招聘信息。发现到后面每个把握人脉的人都是一个小猎手,通过平时与行业人员的沟通了解大家的求职动向,再把自己看到适合职位信息反馈给需求者,简单而高效的把之前猎头的工作融入到交流中。
2、云平台,统一、共享招聘信息入口,把操作还给用户自己。
现有的招聘网站模式相当于一个平台,把人才与企业通过平台完成沟通,但人才与企业的信息不是直接透明,中间会有很多个条件阻隔着。互联网本以高效直接特性深受用户喜欢,所以用户会想尽办法呼吁这个特性的回归,但这当然是在一个比较完善的条件下,人才、企业真实的情况才可以实现,可能这种可能会比较小,但会是一种最高效的方式。
3、单一职位细分筛选,贪多反乱。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给你6块钱买一瓶海天酱油。你会做什么?去最近的商店买一瓶6块钱的海天酱油回来,并且在这一瓶用完之前不会再去想要不要再去买一瓶。招聘也是如何,人才找什么职位,企业招聘什么人都已经确定,区别在于信息是怎么高效的得到,确定工作后只有下次换工作前才会再上人才网站。所以职位化、行业化的细分网站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才喜欢。
从上面几点都可以看出,用户呼吁一种回归于原始的“简单”“直接”“高效”的招聘模式。招聘的互联网化把信息平台,但相应的也复杂化了招聘,在陈旧的招聘模式面前,新的模式已经将要出现。
[展开]
方理山 说:
梅瑶玲 说:
二维码技术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标志,使用二维码宣传招聘,不仅解决了当前网络招聘模式局限在线网站的束缚,还将传统的纸媒、平媒、户外广告等等宣传渠道组合搭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推广宣传态势,能够最大程度的协助招聘企业与人才的无缝对接。如此,企业的招募信息能够完全包围人才,不仅可以有效节约企业精力与成本,加速人才的对接、储备、高效应用;而人才只要掏出手机轻轻一扫,快捷挑选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
社交式招聘模式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更是发展成为当下企业、人才热爱的方式。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即时信息传播软件,不断将企业的动态向圈定的目标人才推送,企业不仅仅只发布招聘职位信息,企业文化、发展历程、用人理念、办公环境、各类福利等都是企业宣传的重要内容,打造立体式的雇主形象宣传。
如此状态下,人才轻松快捷的获取企业信息,根据自身情况持续关注喜爱的企业,与企业员工、管理层时时对话,在入职之前就熟悉企业的各种情况,入职之后立即融入、高效开展工作。
目前全国各大招聘行业领军公司都在抓紧时机打造各类特色移动招聘客户端,求职和招聘的方式的社交化、移动化、碎片化已经是必然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招聘模式正在强势升级开展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