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开春,是传统用肥的春耕期,同时也是农资行业人才求职高峰期。化肥行业的产业调整,从传统化肥想新型肥料转变,农资人也同样面临转岗、转行的艰难抉择。尤其是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积极发展新型肥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新型肥料市场持续扩大,特别是旱作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导致对长效肥、水溶肥需求激增。这就要求新型肥企加大新肥研发生产投入力度,适时适市提供新型肥料产品。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新型肥料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目前国内尚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开设化肥专业,更别提新肥专业,所以人才的缺失、供不应求决定了新肥的研发、生产人员薪资起点高、待遇好。
新型肥料之所以新,还在于服务新。当前肥料企业农化服务水平低,行业发展模式尚需完善。肥料销售人员、推广人员、农化服务人员等相关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尚且停留在传统化肥阶段。而新肥普遍农民尚不能接受,因此小肥价格高、需求少、销量低,小肥营销、推广及农化服务人员的口袋也就越来越瘪。
那么我们目前肥料企业研发人员的薪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看看国内专业薪酬调研机构一览HR研究院的调查数据:
从上图调查数据不难看出,目前研发人员普遍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占比75%;而今的硕士研究生甘愿扎根基础行业、扎根农村的少之又少,无疑又加剧了肥料企业的研发人才的稀缺趋势。
外资企业比如拜耳、杜邦、住商等普遍重视人才,尤其是新肥肥料的研发人才,较高的基本薪资及年终奖,导致原本有限的人才严重外流。
目前,我国新型肥料企业已超2000家,占全部肥料生产企业总数的25%左右。尤其最近2年,从农药跨界进入化肥行业的企业很多,尽管跨界动机各不同,但他们大多瞄准了新型肥料这片“蓝海”。因为新型肥料既能促进粮食增产稳产,减少人工投入,也能保护环境,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新型肥料市场持续扩大,特别是旱作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导致对长效肥、水溶肥需求激增。但总体看,新型肥料施用比例仍较小,且应用主要集中在收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上,难以走进大田。尤其普通种植户,要在短时间内接受价位相对较高的新型肥料比较难。但我国有种粮大户68.2万户,经营全国7.3%的耕地,产出全国12.7%的粮食;全国粮食生产合作社有5.59万个,经营全国4.0%的耕地,产出全国8.2%的粮食。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普遍有采用新型肥料的动力和实力。
新型肥料之所以新,除了功能新,还在于服务新。当前肥料企业农化服务水平低,行业发展模式尚需完善。当务之急是高校开设对应研究专业,企业设置对应研发机构,提高薪资激励。让过多的研发人才留得住、扎得稳,呆的爽。
引自:从大肥到小肥,肥企研发工程师的口袋越来越鼓? 作者:摇滚小青年